分析篇:点石成金的时代已经远去
芯片行业点石成金的美丽神话似乎已像黄鹤一样飘然远去,剩下的只是一个竞争激烈而利润日趋微薄的市场。
随着国内外竞争的加剧,芯片制造与封装测试的利润率越来越低,与其说芯片产业是一个高新技术的信息产业,不如说更像是一个传统产业。同时,芯片的价格逐年降低、投入回报率低等等因素,将使芯片制造业的发展环境越来越严峻,也促使芯片制造业从自由竞争走向寡头垄断。在芯片产业中,芯片设计利润率相对较高,且资金投入也较低,对于起步较晚的中国芯片企业来说,应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芯片设计作为芯片产业的龙头与核心,能够更好地带动芯片产业的各个环节,使芯片设计与制造、封装测试三个产业链条能够较好地互动,这些都将更好地发掘中国市场的巨大潜力,使中国芯片产业更上一个台阶。
创新才是生存之道
英特尔连续20多年来都是芯片行业中的领航者,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持续创新能力。英特尔公司的主席、前任CEO安迪•格鲁夫(AndrewS.Grove)一直推动英特尔寻找能够使公司实现十倍速增长的创新之路。他的名言“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被人们视为英特尔创新强迫症的注脚。创新才有生命力,这句话在芯片行业体现得尤为明显。
英特尔、AMD、三星等芯片企业巨头每年都投入巨资进行产品研发。以最为人们熟知的通用CPU芯片为例, 英特尔与AMD像赛跑一样争着推出新的技术和产品,从单核到双核,再到三核、四核,一次次推动和引领市场和产业的发展。相比之下,国内企业如中星微电子、珠海炬力集成、晶门科技这些最具代表性的IC设计公司,在今年以来销售收入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其高度依赖某一单一市场,如PC摄像头IC、和弦手机IC、MP3芯片与LCD显示驱动IC,而生产单一产品容易受到下游市场饱和、价格下跌或产品过时等因素的影响。可见,虽然企业依赖某一市场可以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但是就此停滞不前带来的风险也是巨大的。
另一方面,产业的创新也需要创新体系的支撑,这个体系需要人才、资金、制度以及法律等各方面的保障,而中国芯片产业在这方面还亟需加强。“汉芯事件”带给国人的震撼是巨大的,留下的教训也是深刻的。
我国创新体系薄弱的根源在何处?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在谈及对目前集成电路产业创新现状的担忧时,给出了解答:“自主知识产权缺少、科技成果产业化率低、研究人员缺乏等,都是我们现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不等于产品,而产品又不等于商品,不能量产的商品更成不了利润的来源,利润的枯竭灌溉不了科技成果的种子。如果酿成这样的恶性循环,是任何一个产业都不能承受之重。
创新与转移之间的平衡舞
“国家每年给我们所科研经费几亿元,但取得的专利成果中,能真正转化为产品的也就5%,95%还都在保险柜子里锁着呢!”2006年,某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院士在一次会议上痛心地说道。
技术创新难,创新技术转化成产品更难,在将知识变为产品上头,我们遇到了坎儿。
据了解,我国目前有八成科技成果还在“睡大觉”。在过去的几十年,我国形成的科研格局是数十万高素质的雄厚研究力量主要分布在大学和科研机构里,但这笔宝贵财富却并未得到很好的挖掘。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于2006年抛出的《技术转移——创新的薄弱环节》一文给出了对这一问题的思考。他认为尽管我国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都较弱,但我国创新体系最薄弱的环节是技术转移。
一味强调自主创新,似乎掩盖了其他的成功之路。而全球竞争的加剧和技术的变化,已迫使企业从内部的垂直集成转变为横向集成:一方面增强自身某一方面的核心优势,另一方面要加强外部资源的利用。
以几家大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公司每年的技术转让收入高达11亿美元,飞利浦公司4亿美元;另一方面,微软公司每年购买技术支出15亿美元,惠普公司支出4亿美元,索尼公司支出3亿美元。这说明各大公司都在做技术的大量买入和卖出。
“要把一项核心技术变成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的产品,除了科研单位自己去实现产业化外,似乎找不到别的技术转移途径,而且产业化的道路上每一步都十分艰难。”李国杰谈到自己做曙光计算机和龙芯CPU产业化的深刻体会时如是说。“创新链就断了,其技术创新必定不会有很高的水平。”李国杰说道。